????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chuàng)分享的智能時代?!?/p>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廣泛深入的應用,世界各國都加快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戰(zhàn)略部署。我國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問題:2024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2030年前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標;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對未來一個階段推進教育數字化進行了全面部署。
????8月22日,市政協“委員議事廳”聚焦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這一話題,組織江門市、蓬江區(qū)兩級政協委員和市政協智庫專家、市縣兩級有關職能部門代表、學校代表、家長代表等在蓬江區(qū)范羅岡濱江小學齊聚一堂,圍繞江門教育實踐基礎與成效、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實踐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人才培養(yǎng)等內容展開協商,共商如何為教育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凝聚我市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共識。
聚焦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出席人員各抒己見。
????探討趨勢 分享經驗
????人工智能到底給教育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目前我市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探索成效如何?在市政協“委員議事廳”協商議事現場,這一話題成為關注焦點之一。
????據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被納入我市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核心任務,近年來通過強化資源建設、開展人工智能普及活動、實施“人工智能素養(yǎng)提升工程”等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們在教師培訓課程體系中,專門設置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模塊,截至目前已開展人工智能專項培訓近35場,共培訓教師4.6萬人次”。
????今年剛參與過相關專題調研的市政協智庫專家、五邑大學眾創(chuàng)空間大數據團隊負責人郝銳認為,教育是人工智能的基礎,也是人工智能應用重要的落地場景?!叭斯ぶ悄茉诮逃I域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助力實現個性化學習,制定獨特的教學方案,同時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彼f,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人才,而人工智能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界限,這與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標高度契合。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目前我市各地結合實際開展了多元化探索。議事現場,市縣兩級政協委員與地方教育部門、學校積極互動,深入了解我市改革經驗做法。
????蓬江區(qū)全面啟動“AI+大數據”高效課堂重構與“科學素養(yǎng)培育”項目化課程建設兩大行動,以少科院機制為紐帶,構建起“課堂變革—課程創(chuàng)新—生態(tài)重構”三位一體的教育數字化發(fā)展體系。2024年,蓬江區(qū)成功獲評“廣東省中小學校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實驗區(qū)”。
????鶴山市創(chuàng)新探索并實施7年不斷更新迭代的貫穿小學到高中全學段、連接課內課外的“AI+三級”(個人—班級—校級)藝術素養(yǎng)評價機制,目前藝術素養(yǎng)測評系統(tǒng)在轄區(qū)74所中小學應用,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還實現了“監(jiān)測—診斷—改進—反饋”的智能閉環(huán),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具體到學校層面,我市也涌現出一批可借鑒推廣的探索案例。江海區(qū)景賢小學構建了“MLW”數智模式,利用客觀數據進行智慧決策,借助強大的數據驅動與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慧校園體系,推動跨學科課程建設、教育管理等?!巴ㄟ^人工智能賦能,在管理效率上,學校日常行政事務處理時間縮短了約50%?!痹撔PiL莫斯汝說。
????范羅岡小學則通過構建“意識普及”與“實踐探索”雙軌并行的教學模式,推動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教學實踐?!霸谏疃葘嵺`層面,我們將AI教學與真實問題解決相結合,引導學生聚焦社會熱點項目式學習,如開發(fā)基于情緒識別技術的學生關懷系統(tǒng)、設計用于與聾啞人溝通的手勢識別應用、構想智能垃圾分類方案等,加強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綜合素養(yǎng)?!痹撔|h委書記陳國柱介紹道。
????協商建言 凝聚共識
????盡管人工智能給教育改革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不少教師代表、家長代表仍存在擔憂。在教研員代表劉民毅看來,在人工智能教育推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尤為重要,“有時人工智能并不能準確地提供內容,提高對內容的判斷能力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學習的關鍵”。
????范羅岡濱江小學教師唐玉艷提出了類似看法,她擔心學生用人工智能走“捷徑”,比如直接讓人工智能寫代碼、做創(chuàng)意作業(yè),弱化自身思考,“所以課堂上要時刻引導‘AI是工具,不是答案’,但監(jiān)督難度大,怕培養(yǎng)出‘依賴型學習’”。
????市政協智庫專家、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校長蔡勇認為,人工智能推進教育領域改革要掌握好平衡點,一方面要讓人工智能成為提高教學及學習效率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喪失學習主動性。“關鍵是要堅持學生主體性,老師要把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的內核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的思考能力。”蔡勇說。
????“人工智能不能替代老師,定位還是輔助,但學科老師要用好這一紅利?!笔姓f智庫專家、市智能裝備及機器人協會會長王建生建議,市級層面可以建立各學科的專業(yè)群,打造資源共享的精品專業(yè)課程,包括教案、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減少因老師水平不一造成的教學效果差異。
????在人工智能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成為大家關注的內容。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校長麥劍平在現場聽了市政協常委、廣東南大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志強分享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項目的成功經驗后,頗受啟發(fā)。“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與企業(yè)展開合作,譬如在寒暑假中讓老師到高校和企業(yè)進行實訓,把在實踐中學習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學當中。”麥劍平的建議,也得到了在場大部分老師的認同。
????針對委員、專家、教師、家長關注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相關熱點話題,市人才工作局、市發(fā)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就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現場進行了回應。例如,針對政企校協同的建議,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聯合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推動校企共建人工智能實踐基地,充分利用現有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進行升級改造,同時鼓勵企業(yè)面向中小學有序開放研發(fā)實驗室、創(chuàng)新中心等設施,促進教學資源與產業(yè)實踐深度融合。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皇智堯 通訊員 楊雙云